将核电站在10年之内搬上月球,这个看似十分“科幻”的消息,很可能将在未来由中俄变成现实。
邻国俄罗斯的大日子,中方展示出足够的诚意,俄总统普京表示,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红场阅兵仪式上最大规模的外国军队。不仅如此,据俄方消息,中俄此次共签订了28份文件,其中一项关于两国“将在月球合作建设核电站”的消息,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。

月球基地的概念图
中俄开发太空统一步调,美国感到很“焦虑”
外界之所以会对此保持关注,是因为在月球建造核电站这件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同时还意味着中俄在将航天员送上月球、建设月表基地、为基地解决供电问题等一系列太空开发项目上统一了步调,这个消息想必会让美方感到颇为“焦虑”。
长期在太空开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,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航天项目,其实一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“优越感”。
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的高层就曾表示,很少有国家不想成为美国的“伙伴”,中国就是其中之一,还声称要在2025年或2026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,在登月项目上“击败中国”。
眼看着登月日期一步步临近,美方做好准备了吗?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
不久前,美国费尽“九牛二虎”之力,才将自家滞留在太空中的两名宇航员“捞”了回来,期间多次发生波折,让美方疲态毕露。

国际空间站解体风险与日俱增
与此同时,NASA还在不断预警,表示国际航天站的状态让人担忧,最糟糕的情况下甚至有解体的风险。
就美方目前展现出的这个水平,让人怎么能相信在明年之前,能安全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呢?
有人可能会好奇,当年太空技术“一览众山小”的美国,怎么变得如此“拉胯”了?事实上,当年美国政府能够不计一切代价砸钱开发太空,主要还是因为苏联给的压力太大,才促成了美方全力以赴发展技术。
苏联解体后,失去了压力的美国也失去了动力,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将太空技术军事化上面,拨给NASA的经费逐年下降,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,可以说是“自作自受”了。

美国太空技术出现“倒退”不是偶然
中国太空技术突飞猛进,为俄方服下“定心丸”
说完了美国的窘境,我们再将注意力转回中俄此次合作上面,其实关于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协议,中俄从2022年就开始谈了,考虑到该项目动用的人力物力、以及可能长达10年的周期,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取得共识堪称神速。
当然,能取得这个成果,中方近年来展现出的强大太空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,去年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,就是最有力的证明。
与美国人只会夸夸其谈不同,中国的太空开发计划都是严格按照计划完成的,有了这样有力的“背书”,想必没有人会对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,在2035年初步建成月球基地的宏伟计划产生怀疑。
这其实也为俄方送上了一颗“定心丸”,毕竟按照目前的实力,俄罗斯想要独立实现进一步的太空探索,遇到的问题甚至比美国更严重,几十年来好不容易送上去一架“月球-25”探测器,在最后关头还失败了。
因此与他国合作,基本成为了俄方继续在太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唯一的选择。
当然,所谓合作必然是双向的,俄方需要我们的帮助,我们自然也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。
比如俄罗斯在核电站建设上有着相当先进的技术,甚至比美国还要领先,还有丰富的重型运载火箭发射经验,可以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,更快地实现技术突破。
可以预见,这对于我们实现成为航天强国的目标有巨大的帮助,还有助于我们绕过西方的技术壁垒,甚至实现弯道超车。
对于俄方来说好处也相当明显,与中国合作不仅可分摊成本,更能在国际舞台展现“重返太空强国”的形象,缓解因西方制裁导致的航天技术衰退压力。

俄方在太空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
红场阅兵意义重大,关乎俄方未来发展前景
其实从俄方选择在此时公布这个好消息,也足以看出其对于红场阅兵的重视程度,因为这不仅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纪念日,还关乎了俄方未来的发展前景。
比如从此次阅兵式上展出的装备来看,俄方将首次展出多款实战化武器(“榛树”中程导弹、“天竺葵”-2攻击型无人机、“海鹰”无人机和新型“柳叶刀”巡飞弹),强调其战略反击能力。
与此同时,在阅兵项目的重头戏——地面装备方队展示中,俄军传奇坦克T-34领衔,S-400防空导弹系统、“伊斯坎德尔”战术导弹、“亚尔斯”洲际弹道导弹也将亮相,几乎是俄军在不放松前线防守的前提下,能展示出的最强力量了。

此次红场阅兵对俄方意义极为深远
有了“硬实力”做背书,俄方再通过展示合作开发太空这种“软实力”,也可以通过“技术共享”“和平开发太空”等项目,争取到日后更广泛的合作前景。
这使得美方试图通过空口许诺来“分化”中俄的尝试,变得前景渺茫,甚至连欧洲的盟友都会因此考虑,究竟是继续跟随美国立场,还是在安全与科技领域采取更自主的政策。
在此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度参与太空合作,既巩固了与俄的战略纽带,又加速了自身航天技术的实战化进程,为2030年成为航天强国提供关键跳板,实现真正的双赢互利。